纪宝成 人民大学校长

美国华人人文社会科学教授协会会长鲁曙明教授总主编的“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朋友见面,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人类的全部知识是由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个部分组成的。人类的福祉需要仰仗的不仅包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还包括以人类本身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全面,自觉不自觉地轻视人文社会科学,有的甚至将“科教兴国”褊狭地扭曲为“技术兴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窘境,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付出沉重代价:人文缺失、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技术至上、价值扭曲、诚信沦丧、急功近利、浮躁浅薄、对大自然的无情索取、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蔑视……

进入新世纪以后,人们呼吁重新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呼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党和政府以及许多有识之士高瞻远瞩,大力扭转“重理轻文”的不良倾向,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被喻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社会各界也积极响应。越来越多的朋友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作用的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它能启蒙思想、传承文明、教化育人、改善制度、规范行为、丰富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作用会越来越大。那种认为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甚至只是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技术的眼界过于狭隘,完全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更和21世纪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格格不入。这一认识上的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将开创我国新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全球化的新时代,我们国家的建设已经进入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要在这样一个迅速变革和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不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提供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尤其需要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新的见解,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毋庸置疑,由于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研究和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或区别,彰显着自身的特色。众所周知,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但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有海纳百川的气派,吐故纳新,兼容并包,广泛学习和科学借鉴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自20世纪初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开始反思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设,追求专业研究的科学严谨性。各学科的专业协会每年举办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专业年会,汇集交流研究成果,专业刊物制定严格的学术标准,为自由学术讨论提供机会和空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个学科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和新的发展成就。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明显特点是:研究问题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研究教育广泛普及。应该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具有国际眼光,扩大眼界,积极吸纳和学习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已经取得的能够为我所用的成就和精华,以利于我们从更广的视野和更新的基础上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邀请美国华人人文社会科学教授协会的教授们撰写的这套“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丛书,从专家的角度,比较系统地介绍、评析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发展历史、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前沿热点问题,这对于全面了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来龙去脉,繁荣发展我们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从这套丛书中,我们还看到,尽管各学科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科交叉,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的研究又都有其独特性,学科进一步细化,关注研究某个特定领域的具体问题,力图形成一套有用的研究方法,发展出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理论去解释他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不同侧面去揭示他们社会形态中的活动规律。这些理论反过来又成为指导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制定政策法规的重要依据,成为人们生活的指导原则,彰显出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现阶段应该花大力气学习借鉴西方学者多年来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无论是定量的还是定性的方法。不仅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尤其是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教育中,要认真分析研究方法与学科理论之间的关系,切实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出具有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西方学者在各学科总结归纳的理论,虽然包含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观点,这些理论当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参考或启迪意义,但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说,一方面,从来就没有、今后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理论,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情包括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必须在仔细咀嚼、充分消化的过程中,学会将这些理论放在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体系中考察验证,根据我们的实践结合我们的理论,融合提炼,以我为主,开拓创新,用中国人的智慧从中国的角度和实际出发对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需要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付出扎实而艰辛的劳动。研究方法和理论思维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寄希望于“速成”,而需要博览群书,孜孜以求,“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诱惑随处可见的情况下,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坚守自己的学术气节,树立良好的学风,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力求突破,力求创新,拿出高水平的成果,贡献给社会。如果这样,“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丛书也就实现了它的出版价值。

(作者:纪宝成;来源:光明日报;2007-07-14 07:56)